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民国时,西方人嘲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范旭东怒了

网络整理 2019-06-28 最新信息

作者:金满楼

若论资历与家世,民国实业家范旭东原本可以服官从政,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但他最终选择了更为艰难而充满荆棘的工业生涯。

当然,如果选择前者,范旭东或许只是权力场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僚;而选择后者,却让他在近代中国的实业历程中青史留名。

范旭东,湖南湘阴人,生于1883年,据称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6岁那年,范旭东的父亲因病去世,其母带着两个儿子寄居长沙,靠为别人浆洗缝补而谋生。

所幸的是,范旭东和哥哥范源濂均天资聪颖,在其姑母的帮助下,两人都得到读书的机会。不久,哥哥范源濂得中秀才,年仅13岁。

等到清末留日热潮兴起,范氏兄弟二人同赴日本求学,兄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法政,弟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攻读应用化学。

在日期间,据说帝大校长对范旭东的苦读颇不以为然,其曾半调侃地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范旭东感到莫大的刺激与耻辱。

民国时,西方人嘲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范旭东怒了

毕业之时,范旭东虽然获得留校任教的资格,但此时正值清廷覆亡、民国初兴,他立即放弃待遇优厚的日本教职而随即束装返国。

而在清末民初的十余年中,其兄范源濂仕途大顺,他先后担任清廷学部主事、参事,民国年后又出任教育部次长、教育总长等要职。

在兄长的提携下,范旭东曾短暂任职于财政部,但后来奉派赴欧考察盐政时,因为一个意外的小插曲,范旭东又重新回到了“工业救国”的道路。

原来,在当时号称“世界碱工”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本部参观时,傲慢的主人竟将一行人引入锅炉房,并以一种嘲弄的语气说:

“你们中国人,看不懂制碱工艺流程,不如参观下锅炉房吧!”

是时,范旭东被深深地刺痛,他在心中暗自发誓:迟早有一天,中国人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化学工业!

正所谓,近代化工三件宝,“酸、碱、盐”一样少不了。在西方国家,食用盐(包括喂养牲畜)的氯化钠含量必须高于85%,但当时中国许多地方仍在吃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西方由此经常讥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

对此,范旭东痛心疾首,并决定从研制精盐入手。

民国时,西方人嘲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范旭东怒了

事实上,中国盐资源并不缺乏而只是制盐工艺粗糙落后而已。1914年冬,范旭东在天津塘沽长芦盐场考察时,他看到大片的荒碱地上盐坨绵延不断,盐花雪白晶莹,一派天然盐场的景象。

眼前这一切,让范旭东不禁感慨道:“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不能树立发展祖国化学工业的雄心,那就太没有志气了!”

之后,范旭东向渔民租了一间破旧小屋,开始了炼制精盐的尝试。经过反复的科学实验,范旭东最终成功试制出含氯化钠90%以上的精盐。

在技术难关被突破后,范旭东决定在塘沽筹建精盐公司,并将公司命名为“久大精盐”,以示长长久久。

然而,试验成功是一回事,筹办公司却是另一回事。最初,范旭东以为以现代工艺制盐,效益可观,公司初始资本金仅定5万元,应该很容易筹集。

民国时,西方人嘲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范旭东怒了

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首次招股仅募得3000元。招股过程中,一些墨守成规的传统盐商还不无讥讽地说,“久大精盐”,就怕是既不久、也不大!

无奈之下,范旭东不得不亲自前去筹款,并且经常“站在人家的门房等许久,结果还是下次再去。”

最终,久大精盐公司第一次股东会议于1915年4月18日如期召开,会议推举景学钤为董事长,范旭东为总经理。

当年6月,工厂破土动工,12月初正式投产,并于次年推出“海王”牌精盐。值得一提的是,久大精盐公司使用平锅熬制精盐的工艺,这也是中国盐业技术史上的首创。

明清以来,食盐一向实行专卖制度,一些盐商对范旭东的闯入十分警惕,久大精盐的运销也受到极大的抵制。

更有甚者,部分大盐商甚至禁止灶户向久大供应粗盐,企图断绝久大的原料来源。

对此,范旭东也自有妙法,他先后将梁启超、杨度、黎元洪、曹锟等风云人物拉入公司,由此将久大精盐的市场扩大到湘、鄂、皖、赣等长江领域。

此后,久大精盐的事业蒸蒸日上,并很快在三年内由一厂扩为六厂,之后十余年更是自办盐滩多处,分销店遍布南北各省,其生产规模由最初的年产1500吨发展到6万吨以上,资本也由最初5万元增至250万元。

由此,久大精盐也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精盐公司。

本文作者:坑爹史册(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708890705959374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范旭东   范源濂   日本   人生第一份工作   北宋   杨度   长沙   读书   技术   湖南   首次公开募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