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蜀汉后期,姜维错误的战略部署,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网络整理 2019-06-25 最新信息

导语:公元253年,费祎被刺杀身亡后,姜维逐渐执掌了蜀汉的军事大权。作为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一改蒋琬、费祎主政时谨慎保守的防守战略,始终主张对魏国采取攻势,图取中原,以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在公元253年—258年先后五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五次北伐,双方互有胜负。

蜀汉后期,姜维错误的战略部署,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然而在公元258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前夕的这段时间,姜维对蜀汉的战略部署做出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为汉中兵力的削弱,这种战略部署,无形中为蜀汉的灭亡买下了祸根。

姜维自关中退还成都后,对魏国的作战部署做出了一定的调整,这在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从整段文字来看,姜维的战略部署表现为放弃汉中的外围据点,“退就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诱敌深入至盆地内部,攻打敌人疲惫之师。但其中又说“使敌不得入平”,这就有点前后矛盾,这一做法是应当是完全违背姜维战法本意的。

蜀汉后期,姜维错误的战略部署,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在《华阳国志》卷7中也有对姜维战略部署的类似记载:

“景耀元年……大将军维议,以为汉中错守诸围,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退据汉、乐二城,积谷坚壁,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御之。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悬粮,自然疲退,此殄敌之术也。于是督汉中胡济卻守汉寿,将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两种记载的主要区别是“听敌入平”和“使敌不得入平”,但《华阳国志》所记载的应当更为符合姜维的战略意图。

从前引的史料来看,姜维的战略部署调整,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放弃汉中外围,收缩防守,诱敌深入。更改了自魏延镇守汉中以来一贯采取的拒敌于盆地山区边缘的方针,撤销了大部分的外围据点,集中兵力退守汉、乐二城,将其作为防守的核心。在西陲严密防守阳平关,防止敌人破关后攻击武兴,或南下剑阁。并派遣游击部队骚扰敌军疲惫之师,待敌军粮草不足撤退时趁势发动反击。

蜀汉后期,姜维错误的战略部署,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收缩防守,集中兵力防守汉、乐两城。

2.削减汉中人马,退往汉寿。命胡济在汉寿驻扎待命,此时汉中的兵力大多被分散,阳平关、汉乐二城、还有围守据点,汉中的防御力量也因此极大地被削弱了。

3.加强陇西方向的防御。姜维“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这些地点均分布于陇西前线、蜀国北部边境,大约在今甘肃省南部。

由此来看,姜维的调整战略部署的意图最明显不过的一点就是诱敌深入,以求最大数量的歼灭来敌。

如前所述,汉中的防御部署自魏延以来,均势采取“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做法,利用盆地边缘的山险,在各个要塞阻击敌人,始终不让其进入汉中平原。在曹真、曹爽两次伐蜀的过程中,这种战略就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但姜维认为这种防守策略虽然符合《周易》“重门”御敌的原则,但只能达到退敌的目的,却很难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陇西的作战,由于频频向该地用兵,曹魏方已提高了警惕,加强防守,以逸待劳,使蜀军的进攻始终难以取得有效成果。姜维作为外邦降蜀之人,孤身进入蜀国,始终没有支持自己的势力;陈寿也评价他:“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姜维多年的北伐始终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导致民力疲敝,朝野上下也对他充满了不信任。这种情况下的他,迫切需要一场有效的胜利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蜀汉后期,姜维错误的战略部署,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所以,客观的压力使他铤而走险,做出放弃了汉中外围的防守的决定,企图诱使敌人进入汉中盆地,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法,待其乏粮撤退后再发动反击,力求全歼敌人。

对于姜维撤销汉中外围防守的战略部署,历代史家都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失误,这一举措为蜀汉后来的灭亡直接埋下了祸根。如《资治通鉴》对姜维此举的评价:

“呜呼!王侯设险以守其国。其后关城失守,钟会遂平行至汉中;王平谓贼若得关,遂为深祸,斯言验矣。”

“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之根本。”

更形象的还有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此的评价:

“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俟其退而出搏之,真开门揖盗之见。刘友益以为维之失计,汉之所亡,良然!”

“开门揖盗”一词,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姜维这一部署的弊端。三国的基本形势是魏强而蜀吴弱,在这种形势下,蜀国之所以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依托着汉中外围的险要地势进行防御,这样可以用少数的兵力扼守山川险隘,使其不能入境。魏国虽然人马较多,但千里跋涉也使得他们后勤补给变得更困难,无法做持久的对抗。倘若蜀军弃险不守、抛弃了自己的有利条件的话,那么魏国的重兵就能毫发无伤的进入汉中平原,得以发挥其兵力的巨大优势。这种情况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汉、乐二城以及阳平关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蜀汉后期,姜维错误的战略部署,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开阔的汉中平原,无疑为魏军重兵的进攻提供了开阔的场地。

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其冒险的战略部署,如果实施成功的话就能获得大胜,但以孤城弱旅面对强敌的猛烈进攻,难免会有闪失。汉中若被占领的话,蜀国的安危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回想诸葛亮当年防御司马懿、曹真的进攻时,尽管自己手中握有重兵,但还是命李严率军两万北上增援,以求万无一失。相比诸葛亮用兵的沉稳慎重,姜维的此举更是显得多么轻率和冒险!

蜀汉后期,姜维错误的战略部署,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沓中与汉中盆地相距较远,若前线发生紧急情况难以及时救援。

另一方面,蜀汉在北伐侯和失利后,没有返回汉寿,而是在沓中屯田,这也是一项严重的错误。在蒋琬、费祎主政时期,蜀军主力平时屯驻于涪县、汉寿,位于后方。在北部边境有预警后,在援助前线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敌人的阻击和干扰,可以最快的进行增援。而姜维却一方面担心自己回朝之后失去兵权,又念念不忘北伐陇右,所以不愿意退师汉寿,将主力屯扎在沓中。这样的话,一是暴露在敌人面前,极易受到攻击;二是汉中东西纵横千里,又有山水险阻的诸多阻碍,一旦形势危急,很难迅速救援。

蜀汉后期,姜维错误的战略部署,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魏军也正是看出了姜维战略部署的破绽,在第二年分兵进攻,以一支偏师拖住沓中的姜维,主力顺利地进驻了汉中盆地,并攻陷了阳平关。汉中一丢失,蜀汉的覆灭也就不远了。

总结:姜维这一冒险的战略部署,委实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但这种部署,更多的是姜维在国内客观压力之下的铤而走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其说蜀汉亡于魏军的大举进攻,倒不如说是亡于内部的失和,姜维以一人之力北伐、守卫蜀汉却得不到朝内应有的支持,面对强大的魏军,又焉有不败之理?

  • 参考文献资料:
  • 《三国志》
  • 《资治通鉴》
  • 《华阳国志》
  • 《三国志集解》

文内配图来源于网络、“发现中国,地图分享知识”,制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是江暮云,愿同大家一起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原创不易,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祝您愉悦!

本文作者:江暮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603526590483713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姜维   汉中   汉寿   诸葛亮   费祎   魏延   陇西   武城   资治通鉴   曹爽   成都   曹真   周易   首尔   剑阁   陈寿   遂平   三国   西安   蒋琬   甘肃   钟会   诸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