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媒体:相关部门明知有冤而不纠 保定热线美好生活无辜背案底何时休

网络整理 2018-06-24 本地信息
(原标题:无辜背案底到底何时能休)

近日,媒体报道了陕西榆林男子王天荣莫名成“罪犯”,身份证信息显示被判10年刑,在全国各地被调查二三十次,然而反映9年仍未更正一事。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分局经过初步调查,发现确系公安信息录入错误。发现这一情况后,榆阳分局立即安排多个部门展开调查。(6月6日《华商报》)

几天前,媒体报道了河南郑州“真假胡红岩”事件,引发热议;如今,相似一幕重演,不禁让人追问:还有多少人无辜背案底者?胡红岩和王天荣的遭遇相似点颇多:都是无辜背上了犯罪记录,给各方面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都曾四处奔波多年,结果举步维艰、求告无门;都是在媒体报道后峰回路转。

有错和有冤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错而不改,明知有冤而不纠。5年来,在肖像、指纹、DNA等多方比对都足以辨别真假的情况下,胡红岩的案底始终无法消除;9年来,王天荣被调查二三十次,反复证明被错抓了,且无数次找到当地公检法反映情况,但一直拖到现在仍未解决。

消除无辜背负的犯罪案底,究竟难在哪里?在王天荣事件中,警方查阅法院文书马上发现,作案人员身份证号与全国违法犯罪

人员信息资源库中信息不一致,显然是张冠李戴、信息录入错误所致。媒体报道后事件迅速迎来转机恰恰说明,问题的关键不是“难不难办”,而是“愿不愿办”。

对比两起事件不难发现,正是相关部门的相互推诿、毫无担当,才导致显而易见的错误数年无法纠正,给无辜者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财产损失和身心伤害,不作为之害由此可见一斑。更可怕的是,明明是不作为,而相关部门还能找到冠冕堂皇甚至名正言顺的理由。

纠正错误的犯罪信息的确需要严格的制度,但任何制度都是由人落实、为人服务的,一旦出现有违常识现象,要么是落实制度的人出了问题,要么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因此,避免类似事件重演需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依法依规严肃追责,以儆效尤;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弥补制度漏洞,遇到类似问题先纠错再谈其他,让“不冤枉一个好人”成为最起码的底线。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话不能仅仅挂在嘴上、躺在文件里。从胡红岩到王天荣,有关方面如何追责、赔偿、反思和整改,我们拭目以待。

男子莫名成"罪犯"不敢出游反映9年仍未得到更正

“我的身份证号不知为何会出现在违法犯罪信息库中,只要入住酒店就会有民警来调查,现在更是影响到我孩子念书。”5月31日,榆林市民王天荣(化名)拨打华商报热线,称9年来自己被公安部门带去调查二三十次,给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Tags:犯罪   身份证   罪犯   无辜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