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网络整理 2019-05-24 最新信息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李树泽/WEN

天津教案,已弄得曾国藩是身败名裂,他真得想隐居回乡了。于是,曾国藩提笔在手,给朝廷上折,陈奏自己病体不胜重任,乞收回成命,恳请另简大员,界以两江督篆。

但朝廷的意思很坚决,令曾国藩即赴两江之任,勿庸再辞。曾国藩只好再次赴任。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从南到北这么转了一圈儿,又稳稳地回任到两江总督的位子上

曾国藩从南到北这么转了一圈儿,又稳稳地回任到两江总督的位子上,老迈中病得不轻的他,招了一身的骂名,给时局揉搓了一把后,又回到了两江任上。

一、前总督被杀,要新任总督查

曾国藩再回两江之任,出了天津教案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

朝廷的意思是:两江总督出缺,调曾国藩赴任,兼负责调查此案。接到调任命令及马新贻被刺的消息,曾国藩异常吃惊。

堂堂总督被刺,这在清朝开国二百三十年当中还是第一次。

随上谕寄来的文件中有江宁将军魁玉奏报的案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检阅武生月课后回署,在箭道上被一男予以短刀刺死。

刺客并不逃跑,束手就擒,自称张文祥。该犯供词支离,难以定案。

马新贻曾是曾国藩的属员,对他比较了解。马新贻字谷山,山东菏泽人。与李鸿章、郭嵩焘同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以知县分发安徽,任建平知县。

咸丰三年,开始在安徽与太平军作战,因战功历任知州、知府、道员,同治二年(1863年)升为按察使。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坐镇安庆时期,与这个人接触甚多。同治三年,马新贻接替开缺回籍的曾国荃,升任浙江巡抚,当时曾国藩已迁到南京,浙江军务由曾统辖,马即是他的一个属下。

当时,马新贻曾专程至南京向曾国藩问计,给曾以精明强干之印象,他在浙江巡抚任期间,曾仿效曾国藩,奏减浮收,修筑海塘、复兴书院,颇具政绩。

于是,马新贻如此之下未满三年便升任闽浙总督。

第二年,曾国藩调任直督,马新贻即迁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那年他才四十七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总督。

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很醋,他觉得此人并无殊勋,又与湘淮无渊源关系。

两江总督位高权重,让他接任,曾国藩觉得这是朝廷对自己的有意贬低。

曾国藩对此案甚感疑虑,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个流浪汉会把戒备森严的封疆大吏一刀杀死?所杀地点正是清军刀兵林立的校场。

以他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 17 年,以他经历的种种官场黑幕,他深知此案决非一般凶杀案件。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召集幕僚商量对策

曾国藩召集幕僚商量对策。赵烈文认为:此案发生之奇,官场少见。而清廷对此案的处理,亦让人费解。

赵烈文所说的确如此,此案案发后已近两月,却未见朝廷有催办的谕旨。

天津教案发生,朝廷急如星火,一日一旨;而总督被刺,亦属大事,为何朝廷如此冷漠。

曾国藩和众幕僚都有同感,觉得此案非同一般。

薛福成等提议:可“恭请陛见”,一是看看朝廷对此案的看法;二是摸摸此案的底细,试探两宫的态度,再作计议。

曾国藩采纳了幕僚的建议,很快,清廷下旨允其人京陛见。

但曾国藩此时还在天津,他又以等待李鸿章来津交接为由,逗留天津许久而不动身。

不久,曾国藩接到催请他赴任两江的上谕,直至九月二十三日,他才离开天津前往北京。

一路上,曾国藩敢到朝廷对马案的处理的确并不紧急,曾国藩在京牵延多时直到同治九年年底才到达南京,朝廷仍是不加催促,任其耽搁。

二、琢磨完朝廷结案后还是没琢磨透


曾国藩在京师,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六十大寿,为此还惊动了皇上、慈禧太后,他们或为为题辞、送匾,或御赐蟒袍、如意。

军机处。湖南同乡、同年分别在法源寺、湖南会馆为他设盛宴祝寿。

祝寿之后,两宫太后、皇上在养心殿接见他两次。同治帝未开口,慈安太后未问话,慈禧问话也还很家常,廖廖数语中只问身体、病情等琐细之事。

马新贻之案,慈禧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另一句是“马新贻办事甚好”。

曾国藩还想尖起耳朵再听下文,但慈禧不再说下去,让他跪安退出。

第二天再次接见,曾国藩又领会了慈禧太后的一同无聊家常。期间,还遇上了西太后的万寿节,曾国藩随班朝贺,这次,慈禧太后仍不再问马新贻之案,曾国藩只好离京南下。

在京启程后,他反复琢磨慈禧太后的两句话,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是:朝廷对此案并不关心。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在京启程后,他反复琢磨慈禧太后的两句话,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是:朝廷对此案并不关心。

慈禧等人为什么会对此案持此态度?曾国藩迷惑不解。曾国藩觉得,此前他的北京之行,总算没有虚行,也总算摸清了朝廷的态度。

曾国藩此时觉得,这个案子,只要自己别自找麻烦,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再没有天津。既受命处理,还是得有个结果,于是,身在路上的曾国藩就给驻扎南京的彭玉麟写了封信,让他先行秘密查访。

而江宁两江任所,在曾国藩未至之前,江宁将军魁玉、漕运总督张之万已会审多时,

他们此时已审出了本案的原委。

张文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手下一员战将,与清军在安徽、江西等地作战。张文祥有意归顺朝廷,并与马新贻结为金兰。后,张文祥等人归顺,归马新贻节制。但马新贻后来渐薄张文祥等人,并将一起结义的兄弟曹二虎之妻诱奸,又借通捻军之罪将曹二虎杀害。张文祥知道这件事后说:“此仇必报。”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一幕。此为刺杀马新贻原因之一说。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扇面书法

两江一带自咸丰朝以来,一直是湘军、淮军的势力范围,而且江宁(南京)又是湘军收复的,曾国荃第一个打进去,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战争中出了大力。可江宁收复、产平太平天国后,朝廷却发表让一个资力甚浅、文官出身的马新贻出任总督。着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让湘军将领大为不满。曾国荃、丁日昌等人对马新贻更是刻骨仇恨,心有尽早除去的想法。此为刺杀马新贻原因第二说。

另有仇家说的演义,民间版本说,马新贻在为官任上多有得罪他人,因此招徕仇家。此为刺杀马新贻原因第三说

国藩面对这些扑朔迷离的不同案情,感到张文祥与马新贻同样是难以揭破的迷。他明知这个迷底不易揭破,可他毕竟又是揭破这个迷底的重要人物。

他又试着继续揭下去,然而这个迷底的下一层却同湘军、同天津教案、同他自己连了起来,他终于惊得一身冷汗,不敢揭下去了。

曾国藩与刑部尚书郑敦谨经过一个多月的审理,他们也没审出个所以然,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在给朝廷的奏报中,他们是这样说的:张文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朝廷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同意郑曾二人奏结。

同治十年二月十五日,,空前绝后的刺杀总督案草草结案,张文祥终落了个凌迟被处死的下场。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案虽结,但连结案的曾国藩都觉得他申了半天也不知此案的真实过程

曾国藩案虽结,但连结案的曾国藩都觉得他申了半天也不知此案的真实过程,如此扑朔迷离之下,也就给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没被破解的疑案。有人说,清政府本不想这么给马新贻以厚典,原因怕洋人干涉,造成外交上的麻烦;有人则说,当时甘肃、新疆的回事未平,而若不如此对待马新贻,又怕引起回民的不满,惹出麻烦。

三、.曾国藩遗言李鸿章


曾国藩自感来日不多,思前想后,想到了自己的得意弟子李鸿章,两人商定过幼童出洋之事,曾国藩对李鸿章一吐为快的遗言说尽衷肠大事。有提示,有嘱托,让李鸿章此后常常感念。

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72年1月2日,由李鸿章、马新贻规划重建的两江总督衙门,经过5年的建设落成。

督衙在原洪秀全的天王府的基础上修建的,但规模却无法与先前的天王府相比,但比起原来的两江总督衙门要阔绰、豪华多了。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搬进新署自是一番喜庆,,但曾国藩却一点也提不起精神

曾国藩搬进新署自是一番喜庆,,但曾国藩却一点也提不起精神。江南的冬日虽温暖如春,但坐在新建的署衙,内心却是无比空旷、凄寒,随之肝区阵阵疼痛,头晕目眩,两脚麻木,失眠,恶梦不断。

曾国藩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人世,他想着要交待后事,于是赶紧写信给李鸿章。

想李鸿章,他心里宽慰许多了,这个可资接班的学生,他的事业都由李鸿章接过去了。 “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胜于老师,这正体现老师识才育才的本事,若是学生总是不如老师,一代不如一代,事业还怎么前进呢?”曾国藩如是想。

曾国藩佩服李鸿章。他虽对李鸿章的过分热衷功名利禄有些看法,但也总是宽容的。李鸿章接到老师的信,尤其读到“此次晤面后或将永诀,当以大事相托”时,深恐老师或有不测,不能见上最后一面,将成终身憾事,便不顾年关已近,百事丛杂,冒着严寒,长途跋涉,由保定赶来江宁。

师生见面,第一件事是进一步会商幼童出洋之事,认真推敲细节,再度联衔上奏,强调这是徐图自强的根本大计,中华创始之举,务必让朝廷重视,以达预期效果。李鸿章根据老师的指点,未经文案,执笔立就。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和李鸿章

曾国藩看了这2000余字的奏稿,条理缜密,文笔洗练,心里很是高兴,仅改数语便让李鸿章亲自带去呈递。

曾国藩兴奋地同李鸿章讲往事,归纳自己的人生教训,最终向李鸿章交待了两点,让他切记。一是湘军裁撤之事,他自认自己顾虑太多,以至于解散了亲手建立的军队,自坏长城。这不仅是寒将帅的心,也等于自杀。曾国藩让李鸿章切记自己的教训,当今八旗、绿营再不可恃,保太后、皇上之安,卫神州华夏之固,全仗淮军。二是他让李鸿章切记,即数十年办事之难,难在人心不正,世风不淳,而要正人心,淳世风,实赖一二人默运于渊深微莫之中,使其后来者为之应和。他所希望的是,自己先正己身,同时培养后人,把这些人作为“种子”,期待这些后人开花结果,应现承先启后,天下应和之目的。

曾国藩希望李鸿章要以一身为天下表率,多多培养“种于”,种子绵延不断,世风自然会改变。

李鸿章问他目今天下,哪些人可作为以后培植的“种子”。曾国藩似不便说i,但想到自己来日不多,认为再不说怕以后永无机会。于是,他思考良久才说:“海内第一号人物当属左宗棠。说他雄才大略,待人耿直,廉洁自守。”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李鸿章致曾国藩书信

李鸿章听了感到不解,因为曾、左可是七八年都不通闻、问的。但曾国藩却说:左宗棠与他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私情,左“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正是他的长外。

曾国藩认为,左宗棠之后当数彭玉麟,此人光明磊落,嫉恶如仇,淡泊名利,重视情义,是天下的奇男子。其次是郭嵩煮,其人之才,天下难有其匹者,而且非书生之才,将来会有发展。

曾国藩和李鸿章俩人又议论了办洋务之事。曾国藩强调洋务怎么办都好,但一定要抓住一点不放,就是冯桂芬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四、曾国藩在忠孝怀结中辞世

曾国藩与李鸿章一番“托付”长谈后,因兴奋过度,他的旧病复发了,头昏眼花,耳鸣不止,一连几天不能开口说话。

这时已到年关,在这春节喜庆的日子里,曾国藩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

大年初一早上,他接受了江宁文武的祝贺。

第二天他又到退居江宁的老友吴廷栋家拜年,同吴廷栋兴致勃勃地谈经论道。

元宵节到了,曾国藩没有忘记,正月十四是道光皇帝宾天的日子,他永记道光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每年这一天都要为之烧香行礼。

曾国藩勉强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觉得十分疲倦,刚一坐下,眼前便浮现出一桩二十三年前的旧事来。

那是他39岁那年发生的事,当时,他是礼部右侍郎,二品大员。那天也是正月十四日。曾国藩那日早晨起来要赶赴穆相穆彰阿的家宴,但忽然接到部里通知,说皇上要传他去颐和园,说是皇上要立太子。

曾国藩大吃一惊,大清朝是秘密立储,这皇帝立太子,也就是说皇上要龙驭上宾了。曾国藩还想最后同道光见上一面,赶紧备马前行,然而马车刚到圆明园,便听到一片哀哭之声,他知道再也见不到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皇帝了。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信札墨迹

曾国藩想到,自己打道光死后、穆彰阿被罢,这咸丰就不信任他了,也无人替他说话了,使得他以后办事处处碰壁。每至事机不顺,尤其咸丰。而本朝之慈禧也不时对他进行冷遇、打击,这更让他思念道光帝和穆彰阿了。

一晃23年过去了,疆场上、官场上搏击、沉浮,救过大清王朝,也官至极品,地位、名声也都无以复加了。反觉愈被朝廷猜疑,众人谤议。

尤其是最近的几年,他简直成了过街之鼠,人人喊打。他孤立无助、冷寂萧瑟,使他感到冬日愈加阴寒、荒漠,万念俱灰。他就想到辞官归隐,只是感到“无善退之法”,而天津教案之后,迎来的前所未有的羞辱遭受,早弄得曾国藩是肝病、眼疾、肾虚、疝气、头晕病、失眠症一起发作了。

自正月二十三日起,曾国藩的肝疼又加重了,而且右脚还麻木,又过三天,曾国藩忽觉舌根发硬,言语不便,吃了些药,似乎好转。

二月初四日,这天是他父亲曾麟书去世的日子,他早早起来在父亲的牌位前行祭,因病情加重,已不能下跪。

曾国藩匆匆祭罢,叫人扶他去签押房办公,但打开一叠公文,只见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勉强看了两件只好作罢。

下午,曾国藩感到身子轻松了些,遂让曾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儿子阻而未止,扶他去了花园。慢慢走了一阵,忽然见他右足拖拽,儿子纪泽问:“是鞋没穿好吗?”曾国藩说:“我觉脚麻。”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这话还未说出口便倒在了儿子身上

曾国藩这话还未说出口便倒在了儿子身上。曾纪泽赶忙扶抱,再看父亲,他大吃一惊:只见他张开着嘴,浑身抽搐。

纪泽忙唤人把父亲抬进大厅,家人闻讯,纷纷赶至。

医生也赶来,为他探脉诊视,连扎数针,仍不见开口说话,至当晚戊时,曾国藩辞世。时年62虚岁。

曾国藩辞世,年不过六十二岁,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一时间,同僚朋友、门生故吏云集南京,曾国藩的葬礼成了一场诗文大会。盖与葬者既多文学之士,撰文者又发自真情实感,所以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祁门之后,李元度与曾国藩即无来往,但曾国藩死后,他来了,他来深情地哀悼他当年的师长之人,并留下笔笔沉郁,句句动人哭师十二首

一夕大星落,光芒薄海惊。

九重悲上相,万里失长城。

传说骑冀尾,虎图富甲兵。

宗臣应附袷,天语极哀荣

……

而李鸿章的挽联后来更成了千古名作: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时人这样评价这副对联:“豪迈精当,亦自占身份,非鸿章不能亦不敢道此。”

而当时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也派人千里迢迢送来一副挽联,其文曰: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更为令人意外的是,在对联后面,居然属的是“晚生”二字。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曾国藩辞世,年不过六十二岁,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曾、左二人通信,从左宗棠为布衣时起,他们可都是称兄道弟,左宗棠还从不肯让一步。

左宗棠回想起与曾国藩一生的林林总总,越想越觉得伤怀。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曾侯(国藩)之丧,吾甚悲之。”“从前彼此争论,……至兹感伤不暇之时,乃复负气耶?……”只有失掉了老朋友的这一刻,他才意识到他的损失是多么巨大,他又是多么对不住这位忠厚长者。

左宗棠和曾国藩一生都在较量短长,总不服气。但到这一刻,静心反思,他服了。曾国藩自甘“晚生”的身份,这对心高气傲的左宗棠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绝响两江:曾国藩官途落幕的日子


本文作者:大老李的壹枝笔(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423291927311207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曾国藩   官途   马新贻   同治   曾国荃   薛福成   赵烈文   慈禧太后   天津   浙江省   南京   李鸿章   太平天国   安徽   慈安太后   郭嵩焘   彭玉麟   道光   咸丰   山东   湖南   安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