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萨尔沪战役,明朝只出动了11万人,为何却号称有47万大军?

网络整理 2019-04-30 最新信息
萨尔沪战役,明朝只出动了11万人,为何却号称有47万大军?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公元1619(明万历四十七)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战在辽宁萨尔浒一带即将展开,交战双方为明朝帝国和后金。对于明朝来讲,此战是决定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一战,也是借此将日益强大的后金政权从历史上彻底抹去的一战。此战若胜,明帝国或将可为自己续命三百年;此战若败,明帝国必定跌入不测之渊。交战双方对于此战的重视程度也都是前所未有,明朝方面,向来抠门的黄历皇帝对努尔哈赤的项上人头竟不惜悬赏万两白银,并赐予高官厚禄。后金方面则是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厉兵秣马,为这场决战提前做准备。

明军在这场大战的前后共计出动11万余人,努尔哈赤则出动6万余人,最后的结局是努尔哈赤以1比23的伤亡比例打败明军(另一种说法是1比230,笔者认为此记载不可信)。然而,明朝方面共计出兵11万,为何却对外号称47万大军呢?在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不可告人的猫腻?关于在萨尔沪战役中出现的这一疑点,笔者将轻描谈写地给大家聊上一聊。

萨尔沪战役,明朝只出动了11万人,为何却号称有47万大军?

朱翊钧、努尔哈赤画像

本文的研究内容:

了解过此战细节的读者应该清楚,虽说明朝共调集了十一万大军,但其实真正参与作战的只有九万人左右,甚至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到九万人,只有六万五千人上下,因为由李如柏所率领的两万五千人的明军还没与努尔哈赤正面交战便一哄而散了。这一数据与当时明朝内阁所上报的四十七万大军数量相差如此之大,究竟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明朝内部出现了与清朝晚期时期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那就是贪腐之风盛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为明朝在萨尔沪战役中失败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种子。下级向上面谎报军队人数,唯一的一个好处便是能够多拿国家所下发的军饷,而这其中的军饷又落入了谁的口袋呢?兵部?吏部?还是内阁?无论落入谁的手里,我想反正不会落入奋战在第一线的士兵的手上。

萨尔沪战役,明朝只出动了11万人,为何却号称有47万大军?

兵力明细

明朝在萨尔沪战役的前一年就开始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最终所集结的这“四十七万大军”便成了万历皇帝打败后金的全部赌注,同时这“四十七万大军”也成为了压垮明朝的一座大山。众所周知,明朝在萨尔浒战役之前国家就已经显露出颓势,一方面张居正的改革被万历皇帝彻底给否定,造成明朝错失发展的良机;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统治者的不尽力,也为明朝的倒下再次压上了一座大山。此时身负“两座大山”的明帝国已经露出苟延残喘之势,当时的明帝国对于与努尔哈赤的决战只想速战速决,因为它已经快无力支撑这“四十七万大军”所需要的庞大军费了。这“四十七万大军”多耗上一天,对于明帝国来说都是一道深深地伤痕。

萨尔沪战役,明朝只出动了11万人,为何却号称有47万大军?

张居正电视剧照

有人会把萨尔沪战役的罪责推到总兵杨镐的身上,对于这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在战略上,杨镐采用“分兵合围”的打法,以杜松的率领的三万大军为主力,并加以马林和刘綎二人分别率领的两路大军从两侧配合杜松主力作战,同时为了防止努尔哈赤败逃,还令李如柏率领的两万五千大军进行阻击。这一方略,从任何角度上看,都是严密无比的,但只可惜,努尔哈赤抓住了明军想速战速决的弱点。拿杜松来讲,他作为明军四路大军的主力,在攻打界藩城的时候,竟不惜在未等到攻城部队到来的前提下以自己的主力部队进行攻城作战,最后损失惨重,从这里虽然可以看出杜松作为总兵所不该犯下的错误,但同时也不难揣测出上层人员对杨镐所输送的压力,最后被转移到了杜松的头上。

结语:

“外部敌人并不可怕,怕就怕内部出现了问题”,这一永恒不变的道理是历史上绝大多数的败仗所遗留下来的结晶名言。明朝在萨尔沪战役的失败,归根到底并不是杨镐的战略有问题,出现问题的恰恰是明朝内部已经腐化了的官员。不免又让我想起了清朝晚期与日本作战的甲午战争,当时的清政府无不是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

萨尔沪战役,明朝只出动了11万人,为何却号称有47万大军?

感谢观看

本文作者:古稀老学者(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524221366167194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明朝   明神宗   努尔哈赤   杜松   杨镐   清朝   张居正   历史   一战   刘綎   李如柏   日本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