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网络整理 2019-04-24 最新信息

谥号,是人死后才有的。如隋炀帝杨广的谥号:炀。谁给的呢!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赐的,是在批评杨广,身前“好内怠政、“外内从乱”。谥号,带有盖棺定论的性质。从皇帝的谥号,可以看出这位皇帝的好坏优劣,尤其是未代皇帝。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商议决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属于民间性质。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王室,死后获谥。《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即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盖棺定论,好坏优劣,自然有别,大体上是褒奖型、贬低型和同情型。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但,凡事都有规矩。谥法制度有两个要求: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总之,并不是自己想要什么称号,自己在世时就能定的。这个包括君主本人。谥法还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含义的字,大体分为三类:一类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如唐文帝李世民;二类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汉哀帝刘欣;三类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如隋炀帝杨广。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当然,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到了二十一字。最终,适得其反,越来越假,一直到不再被人们认可,这就是“溢美”、吹牛、吹过头了的结果。不过,开始时,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历史上的隋炀帝和陈炀帝,就是被批评的例证。南朝陈国陈叔宝后主,被隋文帝抓获,在大隋做了十六年亡国之君,依然醉生梦死、不知死活,死后,隋炀帝批评陈叔宝赐:炀,即陈炀帝。后来,隋炀帝杨广也胡作非为,被缢杀身亡,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批评杨广赐:炀,即隋炀帝。隋炀帝与陈炀帝,难兄难弟,定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因此,未代皇帝的谥号,多数是比皇帝正常死亡后由礼官定的要准确,可信度高一点。礼官们吃着皇粮,谁不喜欢做顺水人情呢!皇帝的谥号,是国家一级的事情。我们看看大臣一级,又是怎么搞的呢!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文臣谥号一般以“文”开头,如文正、文忠、文定等,范中淹、司马光、曾国藩都被朝廷赐予“文正”。武将则一般以“武”开头,如岳飞的“武穆”、郑成功的“武王”、戚继光的“武毅”等。比如“文正”被司马光认为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因此,皇帝是不肯轻易给人的。宋朝国祚300余年,来来去去的大臣近千人,只有范仲淹、李昉等九人获得“文正”这一谥号。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好的谥号,好办,人死为大,给个高一点高帽子,一般来说也不会有多少人计较。帝王就不同了,最起码存在导向问题吧!最后,说一个君主有关“灵”字谥号的故事。

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楚成王先立了太子商臣,后来又打算改立公子职。商臣获得这一情报,不知真假,就去找老师潘崇商量。潘大师对他说:“你去请楚王的妹妹江芈吃饭,但不要敬重她,看看怎么样。”商臣依计行事,江芈果然怒了,骂商臣:“你个王八羔子,怪不得你老爸要废你改立公子职呢!”商臣一听,赶紧去问老师怎么办。潘大师说:“你能侍奉公子职吗?”回答:“不能。”“你能逃亡吗?”“不能。”“你敢干大事吗?”“敢!”于是,商臣纠集党徒,冲进王宫,杀了楚成王。商臣即位,即楚穆王。然后要给他老爸上谥号,先上了一个“灵”字。《谥法解》云:“不勤成名曰灵”。结果楚成王的尸体听了这个下下等谥号,居然死不瞑目。商臣害怕了,于是又改成“成”字,这才闭了眼。(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蔡驷读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330508338960846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楚成王   隋炀帝   楚穆王   唐朝   历史   汉哀帝   司马光   江芈   周礼   明朝   范仲淹   隋朝   西周   郑成功   陈后主   清朝   宋朝   周朝   周公旦   唐太宗   李昉   岳飞   隋文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