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榆林市红枣策动老爷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调查_榆林频道_陕西

网络整理 2018-10-30 最新信息

  榆林市沿黄六县市红枣保存面积180万亩,正常年景可产红枣50万吨,这是规模与总量。近年来,榆林红枣进入了“十种九不收”的产业发展困境。又到一年收枣季,歉收?丰收?还是丰产不丰收?这是我市沿黄产枣区域绕不开的话题。那么,如何才能给红枣产业找到新出路,让产业焕发新生呢?笔者对此作了一番调研。

  是谁伤害了红枣

  榆林红枣“十种九不收”的原因分析有一致性的认识,就是生态恢复影响区域气候变化进而导致年降雨量增加(原来每年400毫米是上限值,现在是下限值),增加的降雨量恰好集中在了红枣成熟季(大致为中秋、国庆假期节点),裂果与霉变不可避免地发生,歉收与绝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

  因为红枣“十种九不收”,经济效益低下,红枣产区的群众逐步减少了投入与管护,即使丰年,因为枣林质量下降、红枣质量下降、市场竞争力下降,依然是丰产不丰收的状况,恶性循环由此形成。

  也有一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凸显了红枣产业比较效益低下,从而造成红枣产业内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出,给予红枣产业致命打击。如果气候方面的原因归结为“天灾”,那么投入管理方面的原因就当是“人祸”。

  所以,要进一步强化红枣产业的经济功能,从一条产业链条上分析,如果保证不了生产环节上量的充足与质的优胜,那么加工、销售、品牌等环节的投入就毫无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彻底地、科学地搞清楚:“伤害”红枣的是“天灾”还是“人祸”?还是另有“凶手”“潜伏”?

  财政投入力度大

  从种苗到造林,从技改到防护,从收购、加工、销售到课题研究、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没有哪一个环节财政不在补贴支持,有的还是多头享受,这就是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其实过去一直也是,只不过时期、地域不同,标准、力度有所差别而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沿黄区域红枣万元户多的是,红枣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经营枣树也是家庭劳动的主业。现在的情况则与以往大不相同,多数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即使留守的人口也不会把过日子全靠在红枣上,外出务工人员对枣树的情感在淡化,留存的枣树记忆只是乡情的象征,红枣目前的生存状况,除去来自家乡的鲜食枣勾起一些有关话题外,与个人家庭再无更紧密的关联。

  而在振兴南部发展规划引导下,由市发改委主导的振兴南部资金,在沿黄区域重点扶持发展红枣产业,几乎把所有的红枣加工企业扶持了一轮,当然,有的不止是一轮。还有市县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等各种渠道、各种资金。如果算一笔细账,剖除枣农的资金、劳务,在红枣产业链条上,各种初加工和醋、酒、饮料、咖啡等深加工产品的利润,除去财政投入,就没有多少了。

  同时,在加工、销售、研发、品牌等环节,榆林红枣产业并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红枣丰产了,优果量太少,大量次果价格上不去,枣企销路打不开;红枣歉收了,没枣可卖,为了保住品牌、市场份额,一些本地枣企也转变思路,贴牌出售其他产地红枣。

  红枣的另一种身份

  枣树、枣树,有枣,也有树。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在把生态、环保作为发展前置条件的今天,红枣产业“林”的生态功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榆林沿黄区域规划(15公里范围)面积为8744.77平方公里、人口86.7万,180万亩换算后即为1200平方公里,枣林面积占到整个沿黄区域近14%,滩涂与望得见黄河的山地,几乎全部被红枣林覆盖。如果气候与降雨最终能够判定是影响红枣产业的主因,那就意味着红枣产业的经济效益降低还会加剧,进而可能彻底丧失,那么生态功能就会成为主体功能。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红枣产业为区域气候生态好转做出了牺牲(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榆林也曾经“草木丰茂、牛羊夹道”);另一方面,对红枣产业的发展方向、思路与扶持政策就必须做出调整,如加工、销售、品牌等的政策扶持可能就不是重点,相应的林区的生态护理就会获得政策扶持与奖励,以确保荒林、弃林、毁林不发生,沿黄区域群众也将从“靠枣吃枣”转向“靠林吃林”。

  同时,就像登山赏雪、观松听涛一样,枣林就是一种自然或者人造景观,比如佳县泥河沟村的千年枣王,发掘它的花、果、林观赏功能,结合沿黄旅游开发,吸引游客到枣林来观赏、体验,这种方式经营枣树也能赚到钱,红枣产业将会因为功能拓展而重新定义,相应的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及政策扶持的方向、思路也就必须做出调整。

  敢问路在何方

  有了产业的重新定义,有了产业功能的重新定位,发展的方向与思路自然明确。

  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说话。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气候环境监测监控网络,目的是要弄清楚气候与降雨到底是不是造成红枣裂果霉变减产绝收的“真凶”。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红枣全周期生长的标准数据模型,用以比较观察气候和降雨对红枣的影响。在沿黄区域布置气象监测站点,从气象学的角度设置数据收集项目,用常年收集的数据与模型数据作比较分析,判断气候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其与红枣成熟期所需气候条件的差异,得出是与否的结论。还可以在沿黄区域布置环境监测站点、生物种群监测站点,分别从环境学、生物学的角度设置数据收集项目,用常年收集的数据与模型数据作比较分析,与气候数据互证支撑,为一项产业的存亡提供科学论据。这项工作可以论证确定为科研项目,与目前推进的30万亩“降高塑形”等丰产技术示范园建设同步开展。

  用试验示范区探路。就是30万亩的综合丰产技术实施后的红枣示范园,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标准建设,在除去自然环境的因素外,其生产环节需要的条件全部满足,如品种试种、劳力管护、肥力供应、农药防虫等等,既是对品种和“人祸”因素对红枣成长、成熟的影响论证,同时也是对气候方面研究的辅证。同时,试验示范区的成功,也能为红枣产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建设精品红枣园区探出一条道路。

  对接市场做好供给侧文章。首先是对现存枣林进行分类。按照生态、观赏、产枣三个功能标准进行枣林区域分类界定,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保证枣农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引导部分枣林有序退出产枣区,进入生态区或观赏区,观赏区主要结合旅游开发讲好枣历史枣故事、传承枣文化。其次是细化红枣产量补贴政策。按照优果、次果等级分类制定相应补贴标准,优果卖价高政策补贴高,次果卖价低政策补贴低,促动产枣林规模化经营,调动枣农加强产枣区枣树投入与管理,提高整体优果率。其三是实施考核评级办法。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评级标准(工商、税务、审计参与),对红枣加工、销售企业进行考核评级,并把企业自愿接受考核评级作为享受政策补贴的前提条件,公示考核评级的程序、过程、结果,根据企业对本地红枣产业所做贡献大小给予奖补。

  来源:榆林日报——榆林网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