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榆林:荒漠变绿洲 陕西绿色iq过大河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_陕西

网络整理 2018-09-12 最新信息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杨生华 贺亚洲)上个世纪60、70年代,在榆林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区面积就占了1.86万平方公里,受自然条件所限,当地发展农业的底子十分脆弱,群众的生活、生存异常艰难。“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是流传于定边县海则梁乡的一句顺口溜。

  原定边县海则梁乡党委大大高学文:“从海则梁乡领导看,因为当时海则梁很穷,条件又不好,都想改变这个状况,都想把这地方变得富起来。所以当时就想,把这荒沙地能不能往外承包,就想这个问题。”

  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已在全国普遍推行,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地区,饱受风沙侵扰的一些乡镇提出能不能将荒漠、荒沙也承包出去进行绿化造林,条件就是谁造的林归谁所有。但消息刚一出来,就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就是荒山荒地,集体荒山荒地、国营荒山荒地,没有不能造林的,包给个人,谁造谁有,不管私人也不管地区也不管界线,谁也能包。”

  高学文:“阻力可大了,一般的人不想承包,说走合作化道路越走越大越宽广,你怎么朝回头路走了?”

  当时,对沙漠的治理是由国营林场承担,但人少面积大根本顾不过来。虽然对承包荒漠沙地有争议,但还是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1984年,石光银同海则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了乡农场3000亩荒沙,当年,在十里沙的简陋瓦房里,全国第一个股份制形式的农民治沙企业——“新兴林牧场”就此诞生。

  石光银:“在1985年时,我就承包了狼窝沙,狼窝沙是国营荒沙。我记得第三年我们把蔽障一搭,一年的效果就有85%的成活率。”

  就在石光银承包狼窝沙的同时,在距离海则梁近百公里外的靖边县金鸡沙村,一个名叫牛玉琴的妇女也在村里出了风头。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1984年冬天,我们县上在我们村里宣传荒沙荒山可以个人承包,当时我们想的是和其他人一起联户承包,结果到村里找了很多人,人家都不包,一个担心荒沙地肯定栽不活,就栽活了凭一张小小的合同纸片能保证由你管么?第二个他们又怕政策以后变了,以后可能是鸡飞蛋打一场空,可能给你戴一顶什么帽子。”

  虽然当时全国已经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但由于长期吃大锅饭的原因,不少村民对承包沙地仍心有疑虑,担心政策会出现变化。1985年元月,牛玉琴和乡上签了一份治理1万亩荒沙的合同,在村里一个名叫一棵树的地方开始种起了树。为了能给自己增加一份政策上的保障,她还专门把合同拿到县里进行了公证,牛玉琴当初这种做法被村里人认为是出风头。

  牛玉琴:“我们不想出什么风头,我们就想着治沙是为治穷,把沙治住我们才能富起来,第一是治穷,第二就能致富。”

  承包荒沙当年,牛玉琴参加了乡政府的三干会,会上,乡干部让她对承包荒沙来了个现身说法。

  牛玉琴:“乡上说让这个婆姨表个态,我当时说了三句话,我说一年栽上,三年补齐,五年初见成效。”

  1985年初春,牛玉琴带着全家老小在沙漠里栽上了树苗,到年底树苗的长势都很不错。

  牛玉琴:“到1988年、1989年生活也可以了,种的树也可以了,风沙也不是那么大了。”

  石光银、牛玉琴的带头,使榆林的治沙吸引了更多人参与。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全市第一期的承包治沙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地方把原计划在1992年完成的第二、第三期承包治沙任务,提前到了1990年完成。

  1997年,国家提出“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大西北”,当过兵经过商的杜芳秀带着全部积蓄回到了家乡,在沙漠中开辟了自己人生的另一个战场。

  全国治沙标兵杜芳秀:“我1户发展到40户,40户发展到现在8个乡镇39个行政村、3000多户农户。从那时的2200亩、1999年的2200亩荒山,现在发展到的18万亩,我就这样一步一步来治理荒漠。”

  2003年,榆林又在全市实施了封山禁牧,让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让治理过的地方山长青,树长绿。

  定边县林业局副局长李青山:“十八大以后咱们主要实施‘围城、围镇、围路’,主要是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

  2017年5月,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公布了榆林市各区县从1990年到2016年25年间的植被覆盖状况,按每5年一个时段的6次遥感数据动态监测收集处理结果显示:从1990年至2016年,榆林的植被覆盖度呈快速增加趋势,其中2016年植被覆盖值为39.72%,较1990年增加了23.62%。

  石光银:“这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现在人都体会到了,有这么一片林护着,过去我们这个地方只能种粗放作物,就是玉米、糜子、谷子,产量都不高,现在能种西瓜、能种辣子,经济作物都能种,这40年变化相当大。”

  榆林市林业局局长吕学斌:“现在榆林的条件已经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部绿染大漠、南部林果飘香、村庄绿化美化、矿区是翠绿环绕。基本上走到哪里,老百姓都能够感受到确确实实榆林的这个变化。”

  几十年过去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榆林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建国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和33%,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转变,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

p

Tags:榆林   荒沙   治沙   荒漠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