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曾经荒漠变绿洲|赤阳老魔民兵|榆林|绿洲

网络整理 2017-08-10 最新信息

仲夏时节,记者一行从陕西榆林出发前往补浪河乡。一路上,杨柳葱郁,天蓝气新,不时有鸟儿从头顶飞过,路边偶尔裸露出来的小沙包,诉说着这里一草一木的变化。

曾经,由于遭受流沙南侵,北邻毛乌素沙漠的榆林很多沃野良田、城镇村庄被无情吞噬。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家苗苗出不全,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聊起以前的情景,同行的榆林市榆阳区人武部政委张同斌很感慨。他介绍,榆林沙化主要不是缺水所致,而是因人为破坏。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和社会多种力量投入到治沙中,女子民兵治沙连、石光银、王有德……一大批治沙英雄与沙漠作斗争。流沙“止步”生绿,如今的榆林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塞上绿洲”。

风轻云淡,翠柳依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车辆驶入补浪河乡,一座被绿色包围的营区进入记者视野。

“女子民兵治沙连到了。”张政委介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这里已成为集民兵训练、军事拓展、生态文明示范、红色观光旅游、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3000多人次。

榆林治沙模式曾引起广泛关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曾来这里考察,认为榆林治沙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

“选对树种,科学种植,精心呵护,坚持不懈。”女子民兵治沙连副连长郑宏丽指着道路两旁的沙柳道出了她们的治沙秘诀。她说,这种柳树与普通的柳树不同,每年都要把树干的顶部砍掉,让其像灌木一样生长,目的是防止柳树长出粗壮枝干,以保证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水分。

采访期间,记者恰好遇到带着孙子重回连队的民兵连第12任连长边兆芳,她也是首批54名治沙姑娘中的一员。

“那时一年一场风,年头刮到年尾。”忆起往事,边兆芳感慨万千。她介绍,当时的补浪河乡几乎看不到一棵树木,吃饭时都找不到一根木棍当筷子用。

从种下第一棵树苗,到现在绿树成荫,一代代榆林人用了近半个世纪。植绿难,护绿更难。第一批栽种的树木树龄都不是太长,不少已经枯死。

“多植树,是最有效的护绿办法。”郑宏丽说,为了能够让绿色持续,她们依然坚持植树,如今不但培育了沙柳、杨树、樟子松等树种,还建起了农场,搭起了大棚,近百亩玉米、黄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美景如画!站在林区瞭望塔上,记者看到一棵棵树木像整齐列队的哨兵,汇集成一个个绿色方阵;远处,低矮的灌木丛在戈壁滩上延伸,向着更远的地方挺进。

郑宏丽告诉记者,那些灌木丛都是借助飞机撒播的,目的是先把流动沙丘固定住,然后再栽种树木,以实现彻底绿化。

“我们是英雄的女民兵,踏平沙海千重浪,我们是英雄的女民兵,朝气蓬勃奔向前……”漫步营区,女子民兵治沙连的连歌不时在耳边回响。从这铿锵的歌声中,人们感受到榆林人民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决心与执着。

我们相信,这片土地上,一定会绿色永驻!

Tags:民兵   榆林   绿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