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风起安塞 腰鼓之乡建libido独占欲魅力“陕北新天地”

网络整理 2018-09-11 同城信息

划重点:

1、“在国家级的文化活动中,都能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我们还走出了国门,出访多个国家文化交流,老外看了我们的表演都竖起大拇哥!”安塞腰鼓协会会长刘占明动情地说。

2、安塞尤以信天游见长。近几年来,已有贺玉堂、王二妮、等十几位安塞籍民间歌手,走上过央视的《星光大道》舞台。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开放后,歌手们可以在家门口演出。

3、魏塔村,是一座诗意的村庄,给了台湾画家廖哲琳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廖哲琳深入陕北原生态的生活,原本3个月的“流浪”计划变成了一待就是4年。

7月31日,在安塞冯家营文化村,1500个车位停得满满当当。超过1万名游客涌入陕北这个小山村。

一场精彩的安塞腰鼓表演正在进行。

今年,是安塞撤县设区的第三年。3月5日,千人腰鼓村动工,5月25日试营业,建设期仅用了82天,依托安塞“腰鼓之乡”的影响力,正在成为陕北最大的实景腰鼓表演基地。

冯家营民俗文化村腰鼓表演(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除了腰鼓,“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今年将全部开放,这个延安市的新区正在让黄土风情文化走出去,让海内外游客走进来。

冯家营:千人腰鼓村 家门口打腰鼓赚钱

7月31日傍晚,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的演出刚结束,88岁的张斗军拄着拐杖随客流走出来。

每天他都要来看44岁的儿子表演腰鼓。张斗军12岁就开始学腰鼓,一直打到86岁。他是冯家营腰鼓村目前最年长的表演艺术家,参与过十几次国家级演出。如今,腰鼓这项民间艺术在他家已传到了第三代。

张斗军父子(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据考证,腰鼓在安塞已经响了2000多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随着1984年电影《黄土地》上映并获奖,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开始走向国内外,参加的国内外盛典数不胜数。

安塞腰鼓协会会长刘占明说,“在国家级的文化活动中,都能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像国庆60周年、世博会、香港回归等。我们还走出了国门,出访到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老外看了我们的表演都竖起大拇哥!”

冯家营村历来是 “腰鼓专业村”,光专业腰鼓手就有246名。不过,过去人们打安塞腰鼓,更多是展示文化,并没有形成产业,腰鼓打得好打,钱可不好赚。

2018年,安塞区着手打造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立足把游客引进来、留下来。

项目3月5日开工,5月底建成,规划面积159.9亩,主要分为千人腰鼓展演区、腰鼓产业区、腰鼓表演体验区、陕北特色民俗和餐饮区等9个区域,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

这个人数,几乎是安塞全区人数的2倍。

冯家营腰鼓表演者(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安塞全区现在很多人吃上了“腰鼓饭”——从2004年开始,腰鼓全面进入课堂,成为安塞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安塞腰鼓协会每年会在基层培训教练,把腰鼓这门手艺从乡镇传到村级。对贫困户还免费培训,让他们除了种地还能多一门儿手艺赚钱。

在安塞,有5000多人以腰鼓表演为职业。光专职的腰鼓教练就有300多名。鼓手每年会参与100多场演出,平均每人每月可收入五六千元;腰鼓教练给各个企业及学校培训,完成一场培训也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

而在冯家营村,旅游人数的激增也让当地的民宿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以前一半人外出打工谋生,现在在村里开个民宿、搞个农家乐,也不愁收入上不去。

西营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国庆开放

7月31日,阵雨刚过。西营村信天游大舞台,5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忙碌。在今年国庆,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将如期开放。

陕北各县都有民歌,安塞区尤以信天游和小调见长。安塞民歌多,名歌手也多。近几年来,已有贺玉堂、王二妮、王建宁、韩军等十几位民间歌手,走上过央视的《星光大道》舞台。

提起陕北民歌,西营村党支部大大瓮殿龙如数家珍:“安塞是陕北民歌的发祥地之一,西营村紧邻安塞城区,山势合围,延河绕流,高速贯通、省道穿行。作为一个民俗文化景区,环境和交通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歌唱得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歌并没有给西营村带来很多收入。西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丰产不丰收,土地效益不高。

西营村原始村貌(图:西营村村委会)

从2016年开始,西营村采取“以地入股”的模式,逐渐将村民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共同打造西营生态旅游民俗村。区上鼓励村民和贫困户种植大棚以及加入到“西营信天游大舞台”景区的建设中,这不仅增加村民的收入,也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信天游大舞台建成后,陕北民歌手不用出门,在这里就能唱歌赚钱;想听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的游客,都能想到这儿!瓮殿龙说,“景区建成以后,村民人均收入争取到两万八千多元。”

西营信天游大舞台未来规划图(图:西营村村委会)

在信天游剧院周边,农业采摘体验区、生态大棚休闲区、美食一条街等也在建设中。“今年国庆以后,这里会是个一体化的生态旅游民俗村,游客来了可以看到信天游,唱原生态的歌,吃陕北特色菜,然后可以住民宿。预计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魏塔村:原生村落变身“画家村”

安塞县城向北30公里,是一片原生态古朴村落。魏塔村,是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浓厚的陕北农耕气息和保留完整的古朴村貌吸引了黄土画派创立画家刘文西、李爱国、袁武、许勇、廖哲琳等多位绘画大家来此深入生活、创作采风。

魏塔村写生基地(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这几幅是我画的。” 老蒋有些害羞地向屋里指了指,屋里大约有七八幅完成的作品,旁边散落着一些画架和色板。

老蒋叫蒋明放,是魏塔村村民,今年60岁。他在村里修建了15个房间,办了一个写生基地,名叫“魏塔艺术之家”。“十年前,好多学生和画家来村里写生,我就给他们提供吃住,10块钱一天。”

在老蒋的“魏塔艺术之家”,台湾画家廖哲琳,一住就是四年。廖哲琳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外文系,是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大学哲学硕士,现为陕西国画院外聘画家。

2011年廖哲琳通过台湾一个“流浪者计划”的补助来到魏塔村写生。热心肠的老蒋一家为她提供了吃住,支持她的采风创作。她和村民一起围着吃大锅饭,一起劳动,一起睡炕,然后背着画箱外出写生。深入体验陕北原生态的生活也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让廖哲琳原本3个月的“流浪”计划变成了一待就是4年。

廖哲琳笔下的魏塔村民(图:网络)

受画家们的熏陶,老蒋也开始学画。他的画里有麦地、有远山、有石磨、有耕作,都带着浓厚的陕北生活气息。如今,老蒋的“艺术之家”已成为众多艺术学院的写生创作基地。

蒋明放举着他最满意的一幅作品(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在政府支持下,今年魏塔村已建起“东方毕加索”民俗文化村项目,以文化传承基地为核心打造“黄土文化风貌第一村”、原生态绘画写生基地、陕北风情影视基地,6月已开始运营。

房间墙壁上挂满了画(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文化村项目带动的旅游范围以魏塔古村为圆心逐渐向四周覆盖,预计年均可接待游客20万人次,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未来的安塞将会是陕北民俗文化之窗

安塞区按照“文化输出、旅游输入”的思路,重点打造培育“千人腰鼓”文化村、“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火起来,全年力争实现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延安市安塞区委大大任高飞(图:腾讯大秦网 胡聪)

谈及这条新路子,安塞区委大大任高飞解释说,“安塞是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2009年安塞腰鼓去北京表演,震撼的画面给了我灵感,坚定了我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落地沉淀的信心,让群众在文化中受益。之前安塞区的黄土文化一直没有形成产业,更谈不上文化富民,归根结底还是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如何让文化落地形成产业?任高飞提出以旅游作为载体,将安塞区文化旅游和现有经济模式融合发展。“文化是魂,没有文化沉淀的旅游是没有生命的。2018年,安塞打造的腰鼓村、民歌村、画家村,都是通过短期改造让文化落地为产业,带动群众收入,让文化带动脱贫。”

安塞区全景(图:安塞区委宣传部)

任高飞表示,未来的安塞将实现农村群众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文旅。“今年从三个文化专业村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近两万人参与,截止今年8月游客量已达1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5个亿。

未来安塞将以文化富民、乡村振兴为目标,把陕北的黄土风情、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落地在安塞,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未来的安塞将会是陕北的民俗文化之窗,会将陕北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Tags:风起安塞 腰鼓之乡建魅力“陕北新天地”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