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扩展资料:
秦始皇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确实做出了许多有利于历史发展的举措,但他也制定了许多残暴的政策,做了许多愚昧的事。
秦始皇不仅修建豪华宫殿,而且还为其死后修剪更富丽堂皇的陵墓,由此便有了他苦心经营数年的宏伟工程骊山墓。兴建这些大规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便纵情享乐,贪恋酒色后宫列女万余人,他的下属自然也是上行下效了,那些地主阶级的新贵,他们也是宫室,车马,衣服姿其所好,秦王朝的迅速衰败。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和思想统治,秦始皇做出骇人听闻的的焚书坑儒,他畏惧人言,虽然一时控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固了统治,但是就其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秦始皇为求不死之身,多次派人去寻访不死之药,从开始的徐福渡海,到后来求不死药,成为一些人的谋财之道。秦始皇为了不死之药,可谓费尽心思劳财伤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始皇
在很多人看来,秦始皇是一个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从汉代开始,无论人们对秦始皇的描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
那么,秦始皇是坏皇帝还是好皇帝?要客观地看待秦始皇,消除当时的政治偏见,就需要看事实。幸运的是,有很多对他的史书记载,其中大部分来自最客观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末期,人厌倦了300年的不断战争。人们看清楚了结束战争的条件:统一。因此,当时的人普遍支持统一。当时的人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民族主义者,普通民众不关心他向谁交税。
秦始皇在法家哲学的基础上统治了这片土地。大多数人对法家的描绘都是负面的,这主要是因为人后来被儒学所统治,当然也有他们的偏见。我发现有趣的是,即使是西方的人也对法家有强烈的批评,尽管法家是西方人极力宣扬的“法治”的理念。在法家统治下,没有任何法律是秘密的,每个人,无论是社会阶级,都要服从同样的法律。无论社会阶级和种族如何,惩罚和奖励都是一样的。所有这些观念都是以牺牲特权为代价在群众中流行的。
当你评价一位历史统治者时,最简单的判断,是看他在位时做过哪些事。他在建设和破坏上,哪个方面花费的精力更多?他下令建造的大型工程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人民的利益?是的,秦始皇征召了数十万人来建造他的坟墓,他还征召了群众来建造他的新宫殿。但是,当劳动力紧张时,他立即命令停止建造他的宫殿,把劳动力转移到别的地方。这也是他死后宫殿没有关闭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帝国各处巡游,没有花那么多时间在首都。因此,皇宫不是他为自己的立即享受而建设的。
除了陵墓和宫殿,让我们看看他在同一时期做了什么:
1建设了长城。
2建设了主要的道路网络。
3建设了灌溉工程及渠(灵曲,都江堰)
4征服了南方,彻底消除蛮夷对心脏地带的威胁。如果你看看当时楚国是多么松散,你就可以理解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楚国最初很分散,没有明确的边界。因此,完全征服南方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
风水一类的古书
5征服了匈奴,把他们赶出北部边境一百公里。请注意,秦始皇并不是在追求土地,而是试图消除对文明的最大威胁。
除了这些,他还统一了文字、度量单位和日历,所有这些都是在他统治的14多年内完成的。
与大多数由奴隶建造的罗马帝国不同,秦帝国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都是由征召农民,即公民完成的。秦国当时有一部全国性的劳工征兵法,作为其税收的一部分。它是相对公平的,大多数人理解这些项目有利于人民。
虽然秦始皇是一位顽固、坚定的统治者,他远非“仁慈”,但他并不像大多数人,包括人所描绘的那样残忍。一方面,他真正想统治整个土地,想把每个人当作秦国的公民对待,而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其次,有件事我个人觉得很奇怪。秦始皇想方设法将前战国的前统治者关进监狱,但没有杀死他们。虽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数前统治者,在相对舒适的条件下仍然活着。
当人们谈论秦始皇时,他身上有两处污点。
首先是烧书。烧书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抹去公民对曾经属于他们的前国家的记忆。秦始皇最感兴趣的是焚烧各国的官方历史。请注意,他的意图不是抹去历史(因为他在官方档案中保存了一份副本),但他不想让群众记住他们曾经属于的前国家。
这种行为后来在规模和意图上都被夸大了,当儒学在大约200多年后成为规范的时候。儒家认为,秦始皇真的是想把孔子的哲学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考虑到统一后儒学者还在秦始皇服务,我个人不确定秦始皇是否真的在追求不同的哲学。
第二个污点是所谓的活埋学者(坑儒)的行为。这是人最误解的行为之一。
最令人愤慨和误解的部分是,活埋的是那些人。一般人认为,秦始皇埋的人是儒学者,这纯粹是因为俗语“焚书坑儒”。中文中“儒”有一个特殊的意思,就是“学儒学的人”。
不幸的是,这完全不是事实。历史记录是具体的:算命师、风水大师和巫医(方士)。考虑到秦始皇花了这么多钱去寻找一种永远活着的方法,却没有得到结果,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对那些人感到愤怒,并残忍地处决他们,他觉得自己被骗了。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秦始皇埋了儒学者?因为后来的,儒学成为了两百多年后的常态,人们对秦始皇统治帝国时,不以儒学为基础的这一事实感到愤慨。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西方,后来的基督徒出于同样的原因故意画出罗马帝国早期的反基督教肖像。
秦始皇犯的最致命的错误是他没有公开指定继承人。虽然秦始皇想方设法训练他的长子成为下一个继承人,给他职位,并把他送到前线接受将军训练,但他从来没有特别指定他的长子为他的继承人。
许多人指责秦始皇在困难时期建造精致的陵墓和宫殿。但这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当劳动力紧张时,秦始皇放慢或停止了他的陵墓和宫殿的建造。是胡亥坚持要完成宫殿的建设,而不管实际情况如何。
秦帝国只维持了17年,因此,人们放大了秦始皇的暴行。但是,如果你看看秦始皇在执政期间做了什么(更多的建筑,更少的破坏,许多项目让大众受益,等等),你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而是一代伟大的君王。
史料并未,但丞相李斯是陵墓的设计者。
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历代帝王陵墓的格局不同,非常奇特。
有人认为,徐福一去杳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东方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基于此,秦始皇陵坐西向东。
还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死后仍要威慑东方六国。
第三种说法是,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秦汉时期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坐西向东。
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早期越为明显。
扩展资料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而据史料记载——秦皇陵建筑的核心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