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minghuchuangshuo
昆明湖传说:
传说在辽、金时代,瓮山是座光秃秃的小山,山顶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庙里只有一个谁都不知有多大年纪的老和尚。
后来,蒙古人强大起来了,成吉思汗带兵打到了当时的北京。开始,他驻在海淀一带。一天,成吉思汗带着文武大臣到西山打猎,新被召用的降臣耶律楚材一眼就看中了瓮山,他请成吉思汗把人马扎在瓮山脚下,然后一起来到山顶庙内。庙里的老和尚见了人只是打个问讯,就站在了一旁。成吉思汗问他有多大年纪,回答说耳聋;问他此山叫什么名字,回答还是说耳聋。几句话气得成吉思汗暴跳如雷,他从腰中抽出宝剑就要杀老和尚。耶律楚材在一旁急忙劝止住,还用眼色暗示成吉思汗说:此僧不可侮。又偷偷派人传令把个瓮山围得风雨不透。事情办好,君臣一伙就在离小庙不远的地方支起几座牛皮大帐,住了下来。
天交三更了,成吉思汗与耶律楚材还在谈天,忽然一个小校进了帐蓬,跪奏道:“启禀可汗爷得知,庙里老和尚到这时还没安歇,只是抱着一个小石瓮,嘴里念念有词,一个劲儿地流眼泪。不知为什么?”耶律楚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你们如此细心,很好。但决不可惊动他!若有新消息,速报知我。快快去吧!”小校走后,君臣二人睡下不久,只听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接着眼前金花乱飞,帐蓬外又是一阵大乱。刚才负责监视老和尚的小校急忙跑到成吉思汗的帐下,一脸惊慌神色,汗流不止,半天才说清楚:原来,天交五更的时候,老和尚跌跌撞撞地出了小庙的门,怀里死死抱着那个石瓮,众兵丁上前阻拦,谁知老和尚力气大得很,几十个人都没能挡得住,他三步两步就跑到山崖下,纵身一跳,连人带石瓮都飞了起来,等再落地,只听一声巨响就不见了踪迹,山脚下却涌出一道滚滚的清泉。成吉思汗和耶律楚材赶快披衣来到山下观看,果如兵丁所奏:原来的一块大平地转眼成了汪洋,绿波滚滚,浪花飞溅。成吉思汗高兴了,随即传令就在这儿修造宫殿,这个湖就被称作瓮山泊了。
耶律楚材心里明白,瓮山实际是座金山,那石瓮是个宝贝,庙里的老和尚是财神转世。他知道成吉思汗刚刚打到北京,国库一定空虚,因此想把石瓮夺来献给成吉思汗,好立个大功。没想到老和尚不买他的账,趁他未下手之前把一瓮盖世的珍宝全都倒在瓮山之下,化为滚滚清流。
后来,耶律楚材病危,他对继位当了元太宗的窝阔台说:“臣有一事恳求万岁,我死之后,请将我葬在瓮山泊旁。我一是喜欢那里的美景,二是满湖的珠宝必须有人日夜看守,让臣死后也为万岁效犬马之劳吧!”窝阔台果然按耶律楚材的请求办了,把他埋在瓮山泊旁。后来乾隆开凿瓮山泊为昆明湖,就把他的墓迁到现在知春亭后一个小院子里。院子有座石碑,就是迁葬时乾隆给他立的。
水深1.5米到3米。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
颐和园昆明湖实拍
。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
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2
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清代乾隆时凿深了昆明湖的前身瓮山泊并加以扩充,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乾隆曾在昆明湖泛舟时留下"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佳句。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很长一段时间又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昆明湖被用作海军操练场所,设立有昆明湖水操学堂。模仿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的建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学堂分内、外两堂,学制均为五年。内学堂主要学习西法测算、天文、驾驶等课程,外学堂主要进行行船、布阵及施放枪炮等方面的训练。
从1886年设立到1895年撤立,昆明湖水操学堂共36人顺利毕业,其中喜昌、荣续、博顺等人在昆明湖水操学堂被裁撤近二十年后,在清朝海军担任要职,学堂的教育成果达到颠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昆明湖